迎合他人的期待,讓我心好累!
文/陳姝卉臨床心理師
在我們哇哇落地出生之前,我們多數便已經活在他人想像中:「希望孩子健康、平安,聰明……」。成長的過程,來自身旁的祝福或許逐漸成真,而從互動裡,身邊的人開始想像你可以長出更多可能性,從含蓄的祝福展成殷切的期待、從殷切的期待化為嚴苛的要求;自幼淺移默化地吸收他人話語,所謂的祝福、期待、要求、命令、評價,若沒有謹慎地區辨,話語便很容易無差別地進入你心底,內化為你對自己印象的一部分,而且經常很負面、充滿傷害。
家庭、校園、職場、親密關係、社交,在不同人際關係中,每個人對我們的理解程度不一,帶著各自幻想而來的期待也就容易令你無所適從。在諮商中,往往能聽到大量地「那個他/她如何如何(期待/要求/命令/評價)我………,讓我@#$%%^^%&」。你關不了耳朵,逐漸地受對方的聲音混淆,打亂心底個人真實想法和感受,最後形成了「為別人而活/別人總看我活得好糟,我亂掉了!」的錯覺,搞不清楚自己的努力、努力後的成就,究竟是為了誰?無法享受任何成就感,也沒辦法在困難裡擔起挫折。
我們非常在意他人期待、想要達成,是因為在他人的話語中獲得某程度的共鳴,我們在當中也認同了某部分的自己。然而,如何透過他人話語獲得力量、作為借鏡或借力使力,而非被龐大的期待壓垮呢?在聽見他人對自己的期待時,我們可以練習更中性地對待話語和自己,不急著接收和處理(也不急著定義它)。建議您可以利用以下步驟拆解話語包裝,瞭解「他者期待如何影響你的行動、左右你的感受」:
- 區辨和理解:「他人的期待」你認同嗎?認同程度有多少?分辨該期待形成的價值體系與你之間的關聯,你自己對於該議題的實際想法感覺是什麼?仔細思辨之後,會發現當中很細微的差異處,那細微的差異正是接收期待者容易感受到壓力的部分。
- 例如:師長期待學生成績好,學生考不好便很擔憂很難過,擔心被師長貼上不努力的標籤。其中師長期待成績好背後的原因跟學生可能不一樣,師長可能強調成績是升學的環節,談的是未來感;但學生成績不佳可能並非不在意未來而不付出努力,有可能是當下學習已經卡關了。無法達成期待的原因需要被了解、也需要去澄清彼此「期待」的時間軸(比方學生更期待在「學習過程中能真正學會東西,獲得成就感,讓自己有自信面對任何考驗,對未來不那麼挫折和焦慮」。
- 行動和策略:在了解他人期待和自身期待的共識和相異處後,便可以發展出自己的行動策略。這個策略短時間可能不受他人理解、旁人霧裡看花,例如:學生決定先休學工作、數年後再返回校園繼續升學。這個行動看似背離原先師長對於升學就業的期待,但事實上雙方都在意「未來」,而學生所做之抉擇在實質上更貼近了他人/自己的期待。在行動層面,走向目標的路徑可長可短,「路不會白走」,給出期待者、被期待者之間彼此的信任,是行動中最大的鼓勵和扶持。
- 調整與調適:然而,有些時候他人的期待與自己所認可的價值彷若無交集的平行線(例如經常被討論的- 目前世代對於婚姻觀念並不一樣)。雙方完全不同調的思維很容易形成「誰對誰錯」、一定要拼輸贏的對立氛圍;然而信仰無絕對,我們需要提醒自己每個人的獨特生命過程,你對自己、對世界的期待可能與他人並不相同。聽見他人說出「不是自己心聲」的不合理/不適切之期待,或許我們可以思考如何「練習更專注在自己的目標中」。另外,也同時返身提醒自己,避免不自覺將個人價值信念投射在他人身上。
最後,無論是提出期待者、執行期待者,我們或許都得接受一個殘酷的幻滅:期待很美、能支撐著我們活下去,但每個行動之後,不一定都能達成原初的想像。或許在核對期待、為期待執行動作的未完成式中,我們早已經獲得那份最寶貴的經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