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拒絕,並不等於遭受否定

2023-07-11

文/陳姝卉臨床心理師

當我們在人際中難以承受他人對自己say No時,會越發地難以理解何謂「知所進退」、恰當地回應社交訊號。我們有時會傾向將別人的拒絕連結到自身的錯誤── 「應該是我太難搞了,提出這麼過分的要求」、「他不答應,應該是因為我不該這麼問吧」、「他果然拒絕了!他現在一定開始討厭我了吧」…….。

將他人表現拒絕的情況快速地等同為對自身的否定,除了會誤解彼此對原議題的想法立場,甚至可能在理解上扭曲了對方的感受,進而影響彼此之間的關係。在許多情況裡,上述被拒絕時的內心OS其實反映的是個人對於他人觀看自身的想像(例如對自己有很負向或災難的幻想形象,便容易出現以上OS),我們的內在劇場或劇本,並不代表對方實際上的感受與想法

在一般情況中,當他人向你表達「拒絕」時,對方處於「表達自己」的狀態中,而非我們想像的「對自己的表達發表評價」;當對方在互動裡提出任何的「不」、拒絕自己的時候,很多時候僅僅是單純地表達「他不要」,而非是拐彎抹角地暗示「你不對/不好」。

雖然在互動中,我們經常會希望對方能順應自己的期待,或是預設他人應該能夠允諾我們的詢問探求,但我們也需要看見對方表達自身的權利。當我們收到拒絕的回應時,雖然我們內心肯定會失望,或對於期待落空而有複雜的感受(甚至難免仍會羞赧),然而卻也能趁機更了解和認識了對方的狀態,「原來他不喜歡/不想要」,「他想要的跟我不同」。當我們能夠試著尊重對方的拒絕,允許對方純粹地表達、呈現彼此之間的差異時,我們也是在努力跳脫假想的評價,去認可那個勇於在關係中先行表現、提出溝通對話邀請,正視內心想法感受的自己。 

© 2021 陳姝卉臨床心理師。
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 Cookies
免費建立您的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