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商的收費議題
2022-06-22
如果我沒付錢,心理師是不是就不關心我了?
臨床心理師 陳姝卉
「幫助人的行業,談錢多俗氣!」
身心健康的自我照顧意識崛起,越來越多人在發現心理困擾時,開始搜尋諮商/心理治療的管道,在查資料時可能會越查越疑惑,其中最關心的便是:一樣是心理師,為什麼有的免費、有的便宜、有的貴到不行?我要怎麼取得適合我的資源呢?以下就幾種諮商的付費模式簡單介紹:
- 免付費:常見於教育單位(學校)、公營或私營的社會福利機構、私人企業的員工協助方案等。此類管道中第三方(機構本身、或是政府補助)補貼或贊助使用者進行諮商/心理治療。通常這類型的諮商僅提供給內部成員、或是經單位評估後有需要的對象使用,可能有次數上限、或需要繳交簡易摘要;透過這類型管道的諮商者雖然當下不用付費卻不是免費,而是有人幫忙結帳了。
- 付部分費用:例如全民健康保險提供的醫療服務(醫院診所)、部分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或是特殊事件的心理支持專案等,以及上述免付費管道的轉銜方案等。此類模式裡使用者需要支應小部分的金額來負擔如場地或掛號行政等費用,其餘多數財務成本則由保險、政府、或是相關單位承擔,此模式目標為協助使用者減少經濟負擔、提升使用意願(治療動機)。為求資源分配的適切性和公平性,通常也會設使用資格或次數限制。
- 全額自費:例如某些醫院的自費門診、心理治療所/心理諮商所提供的自費諮商服務。此管道所提供的心理治療/諮商可能橫跨醫療-服務-商業範疇,使用者獲得諮商或心理治療的同時需全額自費,較類似於市場供需法則。
不可諱言,無論哪一種管道,諮商/心理治療需要金錢作為支應才能成立。通過國家考試的心理師是一份正式職業,在支應場地、行政和人事等等開銷後,部分費用是心理師的薪資收入;如同你我的工作一樣,這份薪資能夠保障心理師自己-家庭生存無虞,將心神投入於眼前的心理服務。
除此之外,在自費諮商/心理治療中,心理師視來訪者的金錢付出為重要操作環節,每一次的付費都是以具象的金錢象徵抽象的治療動機或諮商價值;這個金錢付出會讓來訪者「有感」,為自己付費的療程自我負責(更投入療程中)。也因此,心理師在自費諮商/心理治療時特別關注您「付錢」的議題,但心理師關心的是金錢背後所象徵的種種生活局勢和心理動力,而非使來訪者捉襟見肘地支付費用,最後顧此失彼。在療程半途中,若發現自己財務狀況難支持自己獲得理想的療程長度或頻率,此時建議可與您的心理師討論,尋求較適合您處境的進行方式或方法(例如約定特定次數或頻率且調整諮商目標;或是考慮尋求部分付費、免付費資源來支持自己的療程)。與心理師討論財務費用的過程更是諮商/心理治療能協助來訪者練習安頓生活結構(財務、時間行程等)的額外功能。
「開誠佈公地討論收費/金錢議題,才能讓諮商與俗世生活接上地氣,令您活得有底氣。」
本文同步發表於知芯心理治療所臉書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