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諮商裡總是會論及原生家庭嗎?

2022-10-16

與家人的關係是一個人最原初、最特別的人際關係,很難不影響你的生活和人際。

正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或許你很羨慕身邊某些人:對外看似能隨心所欲地闔上家中的煩惱,彷彿擁有金鐘罩鐵布衫,不受家庭環境或家人關係影響自己-- 不過,這可能只是你與他/她之間的人際距離所產生的幻想美感。

當我們與一個人更加親近的時候,互動將如同照鏡子一般,在關係中更加清楚地映照出自身樣貌:彼此內在的原初樣貌深受個人成長經歷(環境背景、家庭關係等)影響;或許在某些較疏遠的關係階層裡(例如大職場裡、泛泛之交等),你的人際反應較有機會經過你的保護與包裝,展演一套你希望的人設形象(但非絕對)。一旦關係拉近、互動更密切,溝通裡牽涉到雙方價值觀點時,我們的所言所述多數都隱含著家庭經驗所賦予我們的視角眼光。

在心理諮商中,針對來訪者提出人際與關係的主訴問題,通常很難只針對某個特定事件環節進行討論。在一段時間的諮商後,你會發現自己談論的主題將包含:

  • 原生家庭(原生環境)經驗:童年回憶、特殊經驗、與家人的關係品質、目前相處狀態等。這些來自於你成長過程的經歷,與你先天氣質交互影響,點滴形塑了你個性基礎,來自這些生命早期的人際互動印象也會深刻地影響你對於自己、他人、世界的理解(例如樂觀/悲觀,開放/防備等等)。
  • 親密關係經驗:例如過去戀愛/交往史、已婚者則可能論及與配偶或姻親關係的狀態等。無論意識上多麽謹慎,我們在親密關係中都不免不自覺地內化了一部分我們在原生家庭中所看到和經驗到的關係模式
  • 廣泛人際關係經驗:從摯友的交心到不得不出席的應酬社交,雖然社會化的過程理我們會模仿和學習很多來自他人的反應模式,但直覺的語言及非語言溝通裡,我們如何解讀他人的訊息,其互動解碼的能力多數基於原初的家庭互動經驗,我們會以個人家庭經驗為基礎去調和社會經驗,形成自己的社交風格

你所苦惱的「人際、互動、溝通」的困擾,多數核心其實根基如何在理解「我」,找到自己如何活在這個世界上、與他人形成連結、締結安穩的關係的方式。因此,在諮商會談中,當心理師或多或少問及你的家庭經驗時,其實是在嘗試理解你內在,找出那個家人設給你的鏡像(自畫像)喔!我們都希望透過諮商,能夠協助你發現,在人際互動中,你一直照著的那面令你受苦的哈哈鏡;在理解之後,你能夠自己辨認何為明鏡,以明鏡映照、看見,令你如實地接納鏡前真實的你。

本文受知芯心理治療所邀稿 

【 知芯服務│心理師我有疑問Q45】跟家人的關係不好,會影響我的人際互動嗎? 

© 2021 陳姝卉臨床心理師。
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 Cookies
免費建立您的網站!